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胃肠间质瘤是什么病?靶向药克耐药道高一丈

2022-11-04 16:59:18   来源:网络  阅读量:8978   会员投稿

我国每年约有2-3万名新诊断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同时有超过10万名患者正在进行治疗。由于胃肠间质瘤发生部位不仅仅局限于胃肠道,在食管、腹部的网膜、肠系膜、男性前列腺、女性阴道等部分都可能发生,常常令人防不胜防。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胃肠间质瘤是什么病,以及要怎么进行治疗?

胃肠间质瘤是什么病?

胃肠间质瘤是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结直肠癌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起源于间叶组织,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1%~3%,可发生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但20岁以下的患者十分少见,临床多见于50-70岁,以中老年患者为主。

一般情况下,胃肠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胃肠道出血是胃肠间质瘤最常见的症状,此外,吞咽不适、吞咽困难、腹痛、包块及胃肠道梗阻等症状也是胃肠间质瘤常见的临床症状。到了晚期,肿瘤会向腹腔播散转移,导致腹水出现。部分恶性胃肠间质瘤患者还会有体重减轻、发热等症状。

不过胃肠间质瘤在早期往往不易被察觉,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发现时就已经到了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时机,只能采取靶向药物治疗。

新型靶向治疗药物获批,填补后线胃肠间质瘤治疗空白

目前胃肠间质瘤的治疗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挑战。外科手术是早期胃肠间质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对于高危患者而言,术后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肿瘤复发后生长迅速,且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患者虽然可以二次或者反复手术,但难以提高生存率。

手术联合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是中晚期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胃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但由于引起胃肠间质瘤的突变基因较为复杂,传统的靶向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很容易产生耐药,这在一二三线用药后仍有可能发生,于是胃肠间质瘤的治疗长期会遇到无药可用的窘境。因此,临床亟需新的后线药物,以有效治疗这类患者,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2021年3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一款新型靶向药瑞派替尼,这款药的出现克服了难缠的耐药问题,填补了恶性胃肠间质瘤靶向耐药后的后线治疗空白。瑞派替尼已被国内外多个官方指南定为胃肠间质瘤唯一四线用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的《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还进行了二线用药的推荐。2022年8月13日,CSCO将瑞派替尼的二线治疗推荐等级提升至II级,给患者使用瑞派替尼增加了信心,为伊马替尼耐药后的患者增加了新的选择。

瑞派替尼商保赔付,医保谈判正在进行

靶向药的使用时间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医生的指导下尽量早用可有更多获益,但很多患者可能由于经济原因处在犹豫中。好在许多城市的商业普惠险“惠民保”均将瑞派替尼纳入了可报销药品目录,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截至2022年8月31日,瑞派替尼已经被纳入了全国88个惠民保项目,覆盖26个省179个地级市,且还在持续增长中。以湖南“爱民保”为例,健康体赔付比例60%,既往症赔付比例24%。目前正是“爱民保”的投保阶段,截止至11月底,有需要的市民要抓紧时间,千万不要错过。

除了“惠民保”,瑞派替尼纳入医保的行动也正在进行中,9月初已经通过了医保局的形式审查,我们期待后续的评审工作也能顺利过关,最终正式进入医保。

胃肠间质瘤是什么病?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其实就是一种胃肠道细胞间组织的肿瘤。虽然晚期比较凶险,但现在通过靶向治疗的不断进步,已经有部分患者活过了10年,甚至20年。相信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胃肠间质瘤终究会变成一种“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将越来越长。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健康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