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第四届国医大师施杞: 建学立著传中医,术精仁厚护健康

2024-01-29 10:26:40   来源:网络  阅读量:15091   会员投稿

第四届国医大师、上海石氏伤科第4代传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不同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施杞教授“不能辜负每一位患者期待”的医者初心。从医执教60余载,他坚持“以传承精华为主体,弘扬传统文化及融汇现代科学为两翼”的中医药发展模式,力求跨学科贯通发展,率先提出了慢性筋骨病 “整体论治” 的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骨内科学”学术体系,历时三年编著的196万字《中医骨内科学》填补了我国中医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

日前,《医脉相承——国医名师访谈录》栏目组对第四届国医大师施杞教授进行专访,讲述他传承创新的治学之道、殚精竭虑的行医之道、春风化雨的为师之道、砥砺前行的从业之道,并揭秘86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的养生秘诀。

渊有源,以传承学术为使命

记者】施杞教授,您是中医骨伤专家、上海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第四届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还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回顾往昔,您年轻时为什么选择中医,又选择了骨伤科专业呢?

施杞】我当初从医是因为受到祖父的影响,也是在他的指引下,考取了上海中医学院。我是上海中医学院第二届毕业生,于1963年毕业。毕业以后,因为学习等各方面表现比较好,所以就留校、分配到了龙华医院骨伤科,也是上海中医学院的伤科教研室,主任是全国闻名的上海石氏伤科大家石筱山先生。所以,我到了骨伤科后,也进入了伤科教研室,石筱山先生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领导,我就开始在他的门下从事医教研工作。一路走来,我始终坚持继承弘扬石筱山伤科、石氏伤科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我就这样成为了一名伤骨科的专业人士。

记者】您所说的伤科,是中医的说法吗?是否就是我们认为的骨科专业呢?

施杞】过去,在南方叫伤科,北方叫正骨科。在九十年代初,教育部在统一命名的时候,把伤科定名为骨伤科。所以,我的专业也就是骨伤科。

医创业,中医骨内科开辟学科发展新方向

【记者】提及“骨伤科”,绝大多数人会认为,它是针对局部结构损伤去局部矫正,骨科医生一般会运用手术或推拿等方式。施教授,就请您介绍一下,中医在治疗骨伤病方面的诊疗方法?

【施杞】中医骨伤科历史悠久,周朝的《周礼》中已有记载了,当时的医师分目当中便有骨伤科,所以,几千年来骨伤科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当中发挥了很重要的医药保健作用。它有个显著的特点:外治的方法用手法来正骨、复位。因而,北方称其为“正骨科”。这是中医骨伤科的一个独门技巧,也是它的特色和取得显著疗效的优势所在。

但是实际上,骨伤科医生在治病的时候,不仅仅用手法或者针灸,还用很多的内治方法,与外治结合起来。不仅如此,内治的方法有很多,从骨伤科的第一本经典著作——唐朝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就载有大量的内治方法,这是骨伤科第一本著作。只不过民间习惯的认为,正骨就是以手法,实际上历代都记载了大量的内治方法。

【记者】您的著作《中医骨内科学》,为我国首创,也填补了中医药事业空白,推动了中医骨伤学科创新性发展。施教授,您历时三年撰写该书的初衷是什么?

【施杞】近三十年来,中国逐步进入老化阶段。目前,人们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转化为以慢性病为主,如肿瘤、心血管病疾病等。那么,就骨伤科来说,出现了由过去的骨折、错位为主,逐步转为慢性的损伤。这是因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比方空调的应用,长期的驾车、用电脑,这些就造成了人体老损,也就形成了慢性筋骨病。

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外治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因为是慢性病,它更多的出现为病症在体表、四肢、躯体,而病源、病根在体内、在气血脏腑,这就需要很好的把内外的治疗兼顾。我们说来扶正祛邪,通过内治和外治的方法,来治疗甚至于以内治为主,把中医骨伤科三千年来的经验,宝贵的经验更好地把它挖掘出来,推行学科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所以,我就提出了“中医骨内科学”的概念,在整体思维下内调气血脏腑,外用手法平衡筋骨、经络。这样就更好地来彰显中医骨伤科,乃至我们中医药在治疗这方面的一个特色优势。其实国内骨内科学的概念并不是我首先提出来,西医也有骨内科学,在1920年英国的一位专家詹姆斯,他就提出骨内科学,他认为骨科医生不能单纯用手术来治疗疾病,应该引入更多的内科方法来治疗,所以他就编著了世界上第一本西医的骨内科学。

后来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和这个世纪初也先后编过三本骨内科学。相比之下,中医骨伤科在内治方面内容更加丰富、底蕴更加深厚。所以,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疾病谱的改变,在中医骨伤科的学术底蕴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要用中医内科学的学科思想和方法来治疗慢性筋骨病。把内治特点展现出来,这样也就推进了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学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大有可为,中、西共勉推动医学创新

【记者】中医讲求整体观,也是其在疾病诊疗中的优势所在。那么,请您介绍一下,整体观在中医骨内科中的体现。同时,请您举例,帮助网友了解骨伤也是全身疾病的表现之一。

【施杞】我们认为筋骨病发病的早期是表现在肢体,所以,《黄帝内经》也记载有五体痹:皮痹、肉痹、筋痹、骨痹、脉痹。这五痹产生后会逐步发展,可以由外袭内,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痹症发展到这个阶段以后就产生了经脉不通、气血不通、脏腑不通、三焦不通。那么,这样它就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内在气血脏腑的痹病。

我们都知道,《黄帝内经》中经典理论是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肺主皮毛,它又反过来跟肢体发生明确关系。因而,要更好地发挥中医作用、提高疗效,应该把内治和外治结合起来。

以骨折患者为例,他骨折了,西医手术,内固定钢板,但会有一部分患者骨骼不生长、不愈合。或取掉钢板后,不慎又再骨折,甚至反复骨折。

那么,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骨折问题,它必然是躯体的,我们说气血经脉的薄弱。像这类患者找到我看诊时,我用内治的方法,给他调气血、调脏腑、通三焦,这就可以看出内治和外治的关系。我们还经常接诊颈椎病、腰椎病的患者。颈椎病,西医把它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混合型等。颈椎病的核心是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西医将突出的椎间盘拿掉,大部分患者可以解决,但仍是有一部分患者没有恢复,如像椎动脉型的患者眩晕,手术后不一定缓解。到中医来看,我们可以给他解决。眩晕在中医来说,可以是气虚、血瘀、痰湿,或肝火旺。中医是讲辨证的,对症治疗后,患者的气血调和、脏腑协调、三焦畅通,自然就好了。

所以从这里看,中医骨内科学是大有作为的。

【主持人】施教授作为“根正苗红”的中医师,据说您曾在西医医院进修过两次。您也曾提到西医中也有骨内科学。那么,在治疗骨伤疾病方面,您觉得中西医的优势分别是什么?

【施杞】我做了20年手术,也曾在交大医学院——现在的瑞金医院进行了一年的西医骨科,还参加了神经外科进修班。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简单来讲,中医重视宏观,重视整体。它非常强调天人合一,把人看作是一个整体。从这个角度来剖析每个人的健康状态,每个病的发展态势。从中医的理论,气血、阴阳、表里、寒热这一方面来判断。西医注重微观,注重分析。

我们骨伤科的疾病,西医称之为骨折脱位,中医也好,西医也好,这个没问题。问题在于一些慢性筋骨病的患者,以椎间盘突出为例,西医骨科更看重局部,认为通过手术解除脊椎的压迫就好了。但近八成患者到我这里是不需要开刀,都是可以治好的。譬如我研发的芪麝丸,芪麝丸含有黄芪、麝香、牛黄、川芎、防巳、青风藤等六味药。治疗神经性颈椎病效果很好。我们研究发现颈椎病的核心是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它有早期、中期、后期三个不同阶段,早期是微循环障碍;中期是炎症因子释放细胞外机质降解,后期信号通路缺失,细胞萎缩。根据这个特点,我们不同阶段用不同的中药去治疗。在此基础上,再用芪麝丸治疗神经性颈椎病,九成患者有效,超五成患者效果显著。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中西医的关系?在治病过程中,您认为中西医能否互相结合、互相的依附在一起呢?

【施杞】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化都是相通的。科技也属文化范畴,它是必然相通的。因为只要它是一门科学,能够造福民众,就会有人需求,就会在互相之间必然发生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又必然出现结合,这个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我常常说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因为我们这里有两个医学。不仅如此,我们的中医是与时俱进的。我们要去传承,去挖掘,去发展,去利用好。其实,中医有很多奇妙之处,大家解释不通,所以要用新的科学去探索。所以我就提出“一体两翼”,坚持以传承中医为主体,另外一方面要拥抱科学,接受新的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来分析探索解读中医药。所以中医运用现代科学,不仅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治病愈病的原理,而且也可以丰富现代医学,在世界上我们首先发现了椎间盘三期变化的规律,这是西医没有提出来的。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也丰富了西医药。

所以,我们炎黄子孙对于我们的文化要有自信,而且要有奋争精神,中医人可以和西医同道一起来创造更加伟大的医学。

应时而为,中医养生当顺应自然

【主持人】中医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当下“冬季进补正当时”,近年来,膏方、阿胶成为许多人冬季滋补首选,相信您对滋补也有很多的认识,请您谈谈您的见解?

【施杞】我们每年都要开膏方。严格讲,膏方一年四季都可以用。但是比较多是冬季膏方,其次是夏季膏方,冬季的膏方重在滋阴温补,不仅是针对当下,还要兼顾全年的保健养生。医生在开方的时候,要局部和整体结合起来,病和症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心身结合起来,这样子来追求精、气、神合一。都说“无胶不成膏”,熬时要放胶进去才能成“膏”,现在质量最好的是东阿阿胶。阿胶主要是滋阴补血,滋养肺、肝、肾。除了阿胶以外,还会用龟甲胶、鳖甲胶、鹿角胶。鹿角胶主要是温补肾阳,龟甲胶主要是补肾阴。东阿阿胶基本就是驴皮膏,除了驴皮膏以外,还做鳖甲膏、龟板膏、鹿茸膏,或者鹿角胶。一般来说,比如讲老年人体质比较虚,以进补调养为主,那么通常是“1+2”,一个阿胶,再加一个龟板胶或鹿角胶,或者鳖甲胶、鹿角胶。阿胶性平,龟甲胶性凉,鹿角胶性温,所以这三个胶通常搭配使用,可以很好地滋补人体根基。

【主持人】施教授,您已经87岁,依然精神矍烁、健步如飞、声如洪钟,请问您的养生秘诀是什么呢?

【施杞】养生人人都在做,大家都有很多的方法,简单的原则——要顺应天时,具体来说要:心胸开阔和为贵,大步走路多活动,脑子要活动,舌头要活动,要交流,要讲话。饮食不偏,什么都吃,均衡饮食,但要度。我是主张70岁以下的人七分饱,70岁到90岁五分饱,90岁以上三分饱。安心睡觉,守子午。晚上子时11点左右要上床睡觉,中午12点钟后休息20分钟。睡眠可以很好的把吸收的营养把它固化吸收。(来源:大众网)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健康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